2013-04-01

「一閃即逝的活動內容,除了帶來了沒有提袋率的人潮不說,還會留下更多的失望之情。」







產業本身就有相對性的強弱,依其所在地、成本、價格、生活化需求程度、以及消費者接受程度與平均回流時間...而定。

如果想用西門町的模式來操作士林夜市,還是用北投溫泉的模式來操作南昌傢俱街,我個人會說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。還有更多例子可以舉,舉也舉不完。

在行銷與活動策略上,這些商圈的本質全然不同,商品內容與主要客群更是大相逕庭。再加上商圈的組成是由許多店家聯合而成,而非同一個產權擁有者所管理,這之間更增加了商圈在行銷與活動策略上的決定變數選項。

這幾年來的觀查,有一半以上商圈內部都有很熱心的人們,出來組織商圈與協助取得向心力。但就如開頭所說的,產業本身就有相對性的強弱,商圈亦然,這導致每個商圈的表現程度不一。

部份商圈有幸能得到關係良好與實力堅強的企劃團隊進駐,企劃方向也剛好適合該商圈的業態屬性,進一步取得更多資源來開發成未來永遠可以營運的籌碼。但更大部份的商圈則是尋求不到適合的企劃團隊來支援,導致活動往往沒有延續,只能曇花一現。若這商圈特性是靠臨時性人潮就能生存,那麼這樣子如放煙花一閃即逝的活動企劃一定有幫助;但若商圈特性需要靠長期培養興趣族群的,那麼如此一閃即逝的活動內容,除了帶來了沒有提袋率的人潮不說,還會留下更多的失望之情:「為什麼人這麼多,就是不會來消費?」。

靠政府政策性的預算支出來活化商圈,這只是一時之計,若是商圈沒能在這些預算的支援下,發展出獨有的長期獲利模式,那勢必會遇上很大的危機。試想,當政府政策轉彎、或者不再有能力提供預算協助時,這些商圈該何去何從?

商圈的問題錯綜複雜,若沒有花上三五年的時間去瞭解當地的歷史背景和商圈特色,光只喊文化創意口號,或者瘋狂舉辦人潮擁入的大型活動,真的不見得對商圈本身有長期的助益。




沒有留言: